摘要:来源:交汇点新闻客户端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变爆发,东三省被日军占领。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。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,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。在江苏淮安,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了解到中共的抗日主张,唤醒民众、挽救...
来源:交汇点新闻客户端
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变爆发,东三省被日军占领。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。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,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。在江苏淮安,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了解到中共的抗日主张,唤醒民众、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感澎湃着这位29岁的年轻校长的心灵。他深深认识到,每一个中国人,每一个中国儿童,都有责任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。
汪达之校长
汪达之1902年出生于安徽黟县,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生和坚定的追随者。1923年,汪达之读到了陶行知的《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》,深深赞同其中师生应“共学、共事、共修养、共生活、共甘苦”的主张,对陶行知提出的“征集一百万位同志,创办一百万所学校,改造一百万个乡村”的宏愿更是向往。1928年秋,他进入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,成为该校第四期学生,系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。
1929年,陶行知应安徽同乡吴俊卿的要求,派学生李友梅(中共地下党员)、吴廷荣等人,在淮安河下镇创办新安小学,校址位于莲花街萧湖畔的古灵王庙(即新安会馆),陶行知亲自兼任第一任校长。1930年,受陶行知委托,从晓庄师范毕业的汪达之来到淮安,出任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。
陶行知先生
汪达之非常珍惜陶行知对他的信任。他满怀热忱,要在淮安进行一番乡村教育的实践。他和师生们一起动手,将古庙改建为校舍,将神像请出,美化校园环境;他带着孩子们边学习,边劳作,不但学算术、国语、美术,还要学砌墙、编蒲包、养家禽,在学与做中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;新安小学的老师们是不拿一分钱报酬的,汪达之带领师生们在校园内种植蔬菜瓜果,实现自给自足;他还带着学生们走进周边农村,将文化知识传播给普通百姓;面对着国民党淮安县党部、县政府的打压和阻挠,汪达之坚韧不拔,始终坚持斗争。到1933年左右,学校的老师只剩下汪达之一人,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一碗玉米糊,但他从没有动摇对乡村教育事业的信心。
汪达之深爱着淮安,他去世后就葬于新安小学附近
风雨如磐,神州板荡,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日寇加快了侵华的步伐,汪达之感受到了山河沦丧的危险,学生们再也无法安心读书。怎样唤起民众,团结更广大的力量一致抗日?汪达之决定,带领孩子们组织旅行团,在修学旅行中宣传抗日主张,以社会为民族解放斗争的大课堂,践行陶行知“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”的教育思想,发动广大民众、投身抗战洪流。
1935年10月10日,由汪达之组织的新安旅行团(以下简称“新旅”)第一批团员14人,冒着蒙蒙细雨,从淮安西门外古运河码头登上了南下的小轮船,走向了大江南北,正式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征途。
新安旅行团团旗
“新旅”团员们都是十几岁的少年,年轻最大的19岁,最小的年仅12岁,他们打着三角蓝色团旗,每人身着白衬衫和蓝色工装裤,脚踏草鞋,携带一把雨伞和一只行李袋。今年已经百岁的第一批“新旅”团员曹维东回忆:“(当时)戴了个草帽,就是芦苇编的草帽。身上背了个帆布袋,这也是上海通过文化界捐助的。穿了一套工作服,带了一个袋子,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东西了,队伍就从河下镇出发了。出发走的时候,河下镇的一些父老、一些学生家长啊,很多人欢送我们,说是欢送但是很简单,有人掉了眼泪,说孩子以后不知道怎么的啊。但是,我们大家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。”
新安旅行团
出发之前,孩子们郑重宣誓:“志愿参加本团生活,誓以忠诚谋团体生活发展,为‘生活教育’努力,为民族生存奋斗!”在长途跋涉中,他们充分实行民主,自己管理自己,13岁的曹维东负责营业,16岁的程昌林负责交际兼编辑,17岁的张俊卿负责管理行李兼记录。
陶行知先生对新安旅行团给予了全力支持,他不但将母亲的500元人寿保险金全部赠送给“新旅”,还帮助“新旅”从上海购买了一架德发牌电影放映机、一台小型柴油发电机、电唱机和幻灯机,并为孩子们准备《一·二八淞沪抗战纪实》《民族痛史》《抗战》等几部抗日影片和数十张抗日救亡歌曲唱片。
新安旅行团使用过的电影放映机
在当时封闭落后的农村,“新旅”每到一处,都会放映抗日影片,宣传抗战主张。四里八乡的民众们不管多远,都会赶过来观看。为了维持开销,“新旅”最初曾规定,每位观众看电影要付三个铜板。不久,汪达之看到很多人没有钱,只能远远观望,他做出决定,不管大人小孩,只要喊一句抗日口号,如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”“中华民族万岁”等,就能免费进场看电影。这一做法得到民众的交口称赞,也吸引来数不清的民众观看抗战电影。用放映电影的形式宣传抗战,“新旅”在中国抗战史以及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“新旅”的第一批团员
1936年5月,新安旅行团抵达上海。在党组织的安排下,当年的一批著名进步学者和艺术家前来给孩子们授课。洪深、张庚讲戏剧与导演;艾思奇讲哲学;孙冶方、骆耕漠讲政治经济学;冼星海、吕骥、孟波、麦新等讲声乐、音乐。冼星海当年的作品如《救国军歌》等,都是经过新安旅行团先行试唱后才修改发表的。曹维东回忆,团员们还参加了著名导演蔡楚生的儿童抗日电影《小五义》的拍摄,他在剧中担任第二主演。
在上海,“新旅”深入工厂、学校。码头,走上街头,组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并,担任了鲁迅先生出殡时挽歌队。曹维东、张早、左林等团员,参加了著名演员陈波儿率领的“上海妇女儿童绥远前线慰劳团”,赴归绥(今呼和浩特)、百灵庙,慰问傅作义将军率领的抗日将士。
“新旅”的孩子们
抗战全面爆发后,在炮火纷飞的前线战场,在支援前线的大后方,在坚持抗战的敌后根据地,都活跃着“新旅”孩子们的身影。
在西安,团员们渴望前往革命圣地延安。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林伯渠同志指示他们,在国民党统治的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,学会在统一战线形势下进行合法工作的方式方法。在兰州,团员徐志贯、张牧等加入中国共产党,“新旅”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的批准和关怀下,正式建立了党支部。从此,他们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从事革命斗争。在武汉,团员们冒着炮火,组织群众,救助伤员,激励军民同仇敌忾,打击日本侵略者。陶行知写诗赞誉他们“人从武汉散,他在武汉干。一群小好汉,保卫大武汉”。1938年7月,周恩来同志在武汉热情接待了“新旅”顾问汪达之和“新旅”总干事徐志贯,对这群来自家乡的孩子们给予了赞誉和鼓励。《新华日报》对新安旅行团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。在桂林,“新旅”以天然溶洞为课堂,教当地民众读书写字,宣传抗日主张。至今七星岩的崖壁上还留着他们的标语“敌人在轰炸,我们在上课”。途经桂林的周恩来同志,再次看望了“新旅”团员,鼓励他们壮大队伍,开展多方面宣传。
“新旅”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
1941年“皖南事变” 爆发后,新安旅行团辗转经湛江、香港、上海抵达苏北盐城。刘少奇、陈毅接见了全体团员,赋予他们“组织十万儿童”的重任。“新旅”不负众望,他们排练文艺节目,编辑少儿刊物,设立了盐阜区儿童团总部,并在各县建起儿童团分部,先后组织起18万名儿童团员,劳军支前,站岗放哨,为华中抗战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。
抗战胜利后,新安旅行团给毛主席写信,汇报工作和学习情况,表达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。1946年5月20日,毛主席亲笔给“新旅”复信:“新安旅行团全体同志:来信收到,极为感谢!祝你们努力工作,继续前进,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。”
毛主席给“新旅”的回信
解放战争中,“新旅”随华东野战军转战苏、鲁、冀、豫各地,踏上新的征程。1949年,“新旅”随部队南下,解放了上海。1952年,根据中共上海市委的决定,“新旅”在上海和其他几个文艺团体合并为华东人民艺术剧院,即今上海歌剧院前身。
“新旅”在解放区
十七载革命岁月,五万里救亡征途从1935年到1952年,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新安旅行团,在17年时间里,驰骋江淮,转战淞沪,奔赴绥远前线,远达塞外荒原,途经全国22个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,行程5万余里,吸收团员600多人。
“新旅”通过放映抗战电影、排演街头歌舞剧、教唱救亡歌曲、写标语绘壁画、编辑出版刊物、开展岩洞教育、组织发展儿童团、献金支援前线等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,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,得到了周恩来、宋庆龄、陶行知、郭沫若、田汉等知名人士的赞誉和支持,为号召广大军民共赴国难,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立下功勋,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。著名作家冰心称赞他们是“民族解放的小号手”。
“新安旅行团”踏上新征程。
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新安旅行团,以践行新式教育理念和唤醒民族救亡图存的实践,在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。如今,在风景秀丽的淮安市淮安区月湖畔,淮安新安小学的旁边建有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。
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
馆长顾学让告诉记者,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通过240多幅图片、180多件实物,配合声、光、电、幻影成像、模拟实景、半景画等形式,介绍新安旅行团的育人模式和生活教育理念,再现新安旅行团十七年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,向孩子们展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于锋
编辑: 于锋
本文来自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。